人微微社恐,反诈漫画出手就是爆款,杭州女辅警马欢欢的“漫”生活
人微微社恐,反诈漫画出手就是爆款,杭州女辅警马欢欢的“漫”生活
人微微社恐,反诈漫画出手就是爆款,杭州女辅警马欢欢的“漫”生活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5日电 题(tí):塞垣此地(cǐdì)擅繁华——解码乌鲁木齐的文化自信样本
新华社记者(jìzhě)李自良、潘莹、王菲
天山北麓,美丽绿洲(lǜzhōu),四通八达,人文荟萃。
新疆乌鲁木齐,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,是古丝绸之路(sīchóuzhīlù)上的枢纽重镇,见证了多种文化、族群在此汇聚、交流、碰撞(pèngzhuàng)、融合。
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7月在新疆(xīnjiāng)考察时指出:“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,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(zhōnghuámínzú)交往中形成的历史,从而也更有力(yǒulì)地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。”
从(cóng)千年前(qián)守护丝路安宁,到近代蒙受国难不屈不挠;从抗战时中国共产党播撒革命火种,到新中国发展引来无数建设者……这里的每寸土地都浸染(jìnrǎn)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。
开放风劲,潮涌天山。进入新时代,乌鲁木齐凝心聚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打造(dǎzào)向西开放新高(xīngāo)地,绘就开放自信万千气象。
清晨,第一缕曙光(shǔguāng)透过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,照亮乌鲁木齐市。市中心西大桥上的石刻虎头(hǔtóu)狮纹兽双目圆睁,在霞光映照下显得更加威武(wēiwǔ)勇猛。
市民从(cóng)乌鲁木齐市中心地标性建筑西大桥上的石刻虎头狮纹兽旁走过(2025年5月9日摄(rìshè)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
这(zhè)些石兽的(de)设计灵感,来源于距市区300多公里的阿拉沟墓葬出土的2400多年前黄金牌饰纹样图案。在古代文化中,这不(bù)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更寄寓着人们对自然(zìrán)力量的崇拜和祈愿,彰显乌鲁木齐千年文韵绵延不绝。
“万家烟火暖云蒸,销尽天山太古冰”“到处歌楼(gēlóu)到处花,塞垣此地擅繁华”……清代学者纪晓岚曾在(zài)乌鲁木齐生活,记录下当时(dāngshí)各族群众共融共存、安居乐业的繁华盛景。
乌鲁木齐,自古是连接(liánjiē)东疆、北疆、南疆的交通枢纽。阿拉沟墓葬出土的漆器和凤鸟纹丝绣,揭示了早(zǎo)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,当地居民(jūmín)已与中原联系密切。
而天山脚下的乌拉泊古城,是乌鲁木齐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(gǔdài)城址。饱经沧桑的古城墙(gǔchéngqiáng)、角楼和瓮城,每一块历经千年的砖石(zhuānshí)都在诉说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。
学界认为,乌拉泊古城是唐轮台县城所在地,发挥保障丝路北道贸易顺畅和区域安宁重要功能。“乌拉泊古城不仅是推动东西方(dōngxīfāng)文明交流的见证,更是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(tūchū)特性的绝佳(juéjiā)案例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说(shuō)。
历史长河奔涌(bēnyǒng)向前,爱国精神始终激励各族人民共同书写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壮阔(zhuàngkuò)史诗。
“我之疆索,尺寸不可让人”。晚清时,沙俄侵占伊犁、阿古柏(āgǔbǎi)集团祸乱新疆,爱国名将(míngjiàng)左宗棠发出慷慨宣言,率兵收复新疆。
100多年后,乌鲁木齐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(zhǔtígōngyuán)内,巨型左宗棠汉白玉(hànbáiyù)雕像巍然屹立,目光深邃。游人至此,感佩中华儿女誓死守护祖国山河的震撼力量(lìliàng)。
在乌鲁木齐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“一炮成功”广场,讲解员为幼儿园小朋友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(2025年4月(yuè)15日摄)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王菲(wángfēi) 摄
岁月(suìyuè)流转间,忠魂化作民族团结的(de)精神火炬,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种子深植于天山南北,各民族守望相助、命运与共的薪火世代传承。
在乌鲁木齐“丝路有戏”园区内,游客正在观看(guānkàn)演出(yǎnchū)(2025年4月1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
走进乌鲁木齐国际(guójì)大巴扎,1000多家商户,汉、维吾尔、蒙古、回、哈萨克等多个民族比邻而居、亲如一家。艾德莱斯(déláisī)绸与哈萨克族刺绣同台展示,烤(kǎo)包子与茶叶蛋香气交织,商户们自发组成“双语互助小组(xiǎozǔ)”,维吾尔族店主教汉族邻居学习日常维吾尔语,回族商户分享经商经验,不同民族的智慧在交流(jiāoliú)中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多民族共居共生灿烂历史,让乌鲁木齐成为“文明交融的活态(huótài)博物馆”;处处和谐场景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添(zēngtiān)生动注脚。
红顶(hóngdǐng)黄墙,青砖围腰,一座风格别致的二层小楼(xiǎolóu),静静矗立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392号。
这里(zhèlǐ)曾是抗战时期至关重要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。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,以(yǐ)陈云、邓发、陈潭秋、毛泽民、林基路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来到乌鲁木齐,创办报刊(bàokān)、开展教育培训(péixùn)、组织文艺演出,带领新疆民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。如今,这座(zhèzuò)小楼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游客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驻地旧址参观(2025年(nián)4月15日摄)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王菲 摄
“麻雀、麻雀,叽叽叫(jiào)叫,飞来飞去,飞到我们监牢(jiānláo)……”这是当年共产党人在狱中广为传唱的童谣《麻雀》。站在泛黄的曲谱前,讲解员(jiǎngjiěyuán)卢臻为在场游客深情吟唱。
“我的(de)太爷爷也参加过抗日战争(kàngrìzhànzhēng),在一次战斗中右腿被弹片削伤。”卢臻说,受家庭(jiātíng)影响,她(tā)决心传承红色精神,选择做一名红色讲解员,“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,我希望让每位参观者从红色故事中享受精神之旅”。
红色文化跨越时空(shíkōng),焕发崭新活力。
进入新时代,乌鲁木齐加强红色资源和(hé)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完成八路军驻新疆(xīnjiāng)办事处、毛泽民故居红色基因库建设,挖掘(wājué)整理革命文物背后故事并制作《红色大管家——毛泽民》等系列微视频在线(zàixiàn)上(shàng)推广,推出一批红色主题旅游线路,吸引八方来客追寻红色足迹,感悟信仰力量。
在八路军驻(zhù)新疆办事处纪念馆,讲解(jiǎngjiě)员卢臻(左一)为参观者讲解(2025年4月1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
“红色文化(wénhuà)构成乌鲁木齐城市文化内核中最凝聚人心的部分,激励各族人民同心同德、团结奋进、共建美好家园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(zhòngyào)作用(zuòyòng)。”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(yuànzhǎng)、研究员买玉华说。
“红湖”“俞秀松路”“林基路大道(dàdào)”……走进有着“抗大第二”之称的新疆大学,校园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红色文化气息。百年来,新疆大学将自身发展与国家(guójiā)命运紧密相连,承担着为边疆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、服务(fúwù)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、维护国家统一(tǒngyī)和民族团结的重要(zhòngyào)使命。
报效祖国,建功西部。曾是山东聊城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、如今在新疆(xīnjiāng)大学工作的姚立宁立志扎根新疆:“新疆是拥有光荣传统的热土,我将以新疆的红色精神为滋养(zīyǎng),砥砺奋进、报效国家(guójiā)、建设边疆,在这片土地(tǔdì)继续发光发热。”
早在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,乌鲁木齐便以“咽喉之地”发挥连接天山南北(tiānshānnánběi)及东西方互动交流的纽带(niǔdài)作用。
公元前60年(nián),西域都护府设立,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,见证丝绸之路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(jiāoróng)、东西方(dōngxīfāng)贸易繁荣、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盛景。
如今,千年丝路,再续(zàixù)辉煌。
奔腾的(de)班列、飞驰的汽车与翱翔的飞机,共同奏响乌鲁木齐(wūlǔmùqí)“亚欧黄金通道交响曲”。
这是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区(běiqū)航站楼(2025年4月1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(wángfēi) 摄
晨光微露,启用不久的乌鲁木齐(wūlǔmùqí)天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张开怀抱,欢迎八方来客。其造型如“山”字,与远处天山轮廓遥相呼应,屋顶线条(xiàntiáo)灵动,让人(rén)联想到(dào)绵延起伏的丝绸之路。这座相当于25个足球场大小的建筑,每年可吞吐4800万人次旅客(lǚkè)与55万吨货邮,大幅拉近乌鲁木齐与世界的距离。
与此同时,在乌鲁木齐国际(guójì)陆港区,一列列中欧班列只争朝夕、满载(mǎnzài)“中国制造”从全国各地驶来。有的稍稍驻足,便径直向西出境(chūjìng)而去;有的稍作停留,满载的集装箱被卸下后,转运至乌鲁木齐国际机场,搭乘航班(hángbān)“飞”出国境。
“乌鲁木齐正快速融入全球物流网络洪流。”新疆天翼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时俊(shíjùn)深有感触,“这里已有31条通达(tōngdá)欧亚(ōuyà)的货运航线,正加快形成‘立足新疆、贯通全国、辐射欧亚’的物流体系。”
在(zài)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,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即将驶离(2024年5月27日摄(shè)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
2022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(wūlǔmùqí)国际陆港区考察时指出(zhǐchū):“过去是内陆的一个省份(shěngfèn),现在有了‘一带一路’就不同了。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,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,成为一个枢纽地带。”
开放大门越开越大、国际“朋友圈”愈发活跃,乌鲁木齐,如今在(zài)“通道+枢纽(shūniǔ)+网络”现代物流体系加持下,不断将(jiāng)丝路精神发扬光大,人文交流焕发更大活力。
走在乌鲁木齐大街小巷,不止抓饭、烤肉、大盘鸡等新疆菜独领风骚,鲁、川、粤(yuè)、苏(sū)、闽、浙、湘(xiāng)、徽等全国各地美食处处飘香,更有哈萨克斯坦的面粉、俄罗斯的蜂蜜、格鲁吉亚的红酒等外国食物被(bèi)端上餐桌,尽显美食大都会的国际范儿。
作为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,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心城市,乌鲁木齐展现的高水平开放与包容性发展,持续吸引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人民到(dào)此研学(yánxué)、旅游,推动(tuīdòng)文明互学互鉴。
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欧斯曼扎诺娃·玛丽卡姆从小喜欢看中国电影,并喜爱上了中国文化。2017年,她来到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师范大学学习中文,从本科一直(yìzhí)读到硕士,“我希望成为一名优秀(yōuxiù)的汉语老师(lǎoshī),做(zuò)两国之间的文化使者”。
来自韩国的美发师(měifāshī)安钟旭在乌鲁木齐工作生活了20多年,不仅收获了稳定事业,还组建了跨国家庭。“这里(zhèlǐ)很包容,我虽不是新疆(xīnjiāng)人,但心属于新疆。”他说。
在中国式(zhōngguóshì)现代化进程(jìnchéng)中,乌鲁木齐立足亚欧大陆(yàōudàlù)枢纽节点,依托通达世界的国际物流大通道,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。
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5日电 题(tí):塞垣此地(cǐdì)擅繁华——解码乌鲁木齐的文化自信样本
新华社记者(jìzhě)李自良、潘莹、王菲
天山北麓,美丽绿洲(lǜzhōu),四通八达,人文荟萃。
新疆乌鲁木齐,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,是古丝绸之路(sīchóuzhīlù)上的枢纽重镇,见证了多种文化、族群在此汇聚、交流、碰撞(pèngzhuàng)、融合。
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7月在新疆(xīnjiāng)考察时指出:“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,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(zhōnghuámínzú)交往中形成的历史,从而也更有力(yǒulì)地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。”
从(cóng)千年前(qián)守护丝路安宁,到近代蒙受国难不屈不挠;从抗战时中国共产党播撒革命火种,到新中国发展引来无数建设者……这里的每寸土地都浸染(jìnrǎn)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。
开放风劲,潮涌天山。进入新时代,乌鲁木齐凝心聚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打造(dǎzào)向西开放新高(xīngāo)地,绘就开放自信万千气象。
清晨,第一缕曙光(shǔguāng)透过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,照亮乌鲁木齐市。市中心西大桥上的石刻虎头(hǔtóu)狮纹兽双目圆睁,在霞光映照下显得更加威武(wēiwǔ)勇猛。
市民从(cóng)乌鲁木齐市中心地标性建筑西大桥上的石刻虎头狮纹兽旁走过(2025年5月9日摄(rìshè)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
这(zhè)些石兽的(de)设计灵感,来源于距市区300多公里的阿拉沟墓葬出土的2400多年前黄金牌饰纹样图案。在古代文化中,这不(bù)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更寄寓着人们对自然(zìrán)力量的崇拜和祈愿,彰显乌鲁木齐千年文韵绵延不绝。
“万家烟火暖云蒸,销尽天山太古冰”“到处歌楼(gēlóu)到处花,塞垣此地擅繁华”……清代学者纪晓岚曾在(zài)乌鲁木齐生活,记录下当时(dāngshí)各族群众共融共存、安居乐业的繁华盛景。
乌鲁木齐,自古是连接(liánjiē)东疆、北疆、南疆的交通枢纽。阿拉沟墓葬出土的漆器和凤鸟纹丝绣,揭示了早(zǎo)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,当地居民(jūmín)已与中原联系密切。
而天山脚下的乌拉泊古城,是乌鲁木齐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(gǔdài)城址。饱经沧桑的古城墙(gǔchéngqiáng)、角楼和瓮城,每一块历经千年的砖石(zhuānshí)都在诉说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。
学界认为,乌拉泊古城是唐轮台县城所在地,发挥保障丝路北道贸易顺畅和区域安宁重要功能。“乌拉泊古城不仅是推动东西方(dōngxīfāng)文明交流的见证,更是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(tūchū)特性的绝佳(juéjiā)案例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说(shuō)。
历史长河奔涌(bēnyǒng)向前,爱国精神始终激励各族人民共同书写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壮阔(zhuàngkuò)史诗。
“我之疆索,尺寸不可让人”。晚清时,沙俄侵占伊犁、阿古柏(āgǔbǎi)集团祸乱新疆,爱国名将(míngjiàng)左宗棠发出慷慨宣言,率兵收复新疆。
100多年后,乌鲁木齐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(zhǔtígōngyuán)内,巨型左宗棠汉白玉(hànbáiyù)雕像巍然屹立,目光深邃。游人至此,感佩中华儿女誓死守护祖国山河的震撼力量(lìliàng)。
在乌鲁木齐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“一炮成功”广场,讲解员为幼儿园小朋友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(2025年4月(yuè)15日摄)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王菲(wángfēi) 摄
岁月(suìyuè)流转间,忠魂化作民族团结的(de)精神火炬,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种子深植于天山南北,各民族守望相助、命运与共的薪火世代传承。
在乌鲁木齐“丝路有戏”园区内,游客正在观看(guānkàn)演出(yǎnchū)(2025年4月1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
走进乌鲁木齐国际(guójì)大巴扎,1000多家商户,汉、维吾尔、蒙古、回、哈萨克等多个民族比邻而居、亲如一家。艾德莱斯(déláisī)绸与哈萨克族刺绣同台展示,烤(kǎo)包子与茶叶蛋香气交织,商户们自发组成“双语互助小组(xiǎozǔ)”,维吾尔族店主教汉族邻居学习日常维吾尔语,回族商户分享经商经验,不同民族的智慧在交流(jiāoliú)中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多民族共居共生灿烂历史,让乌鲁木齐成为“文明交融的活态(huótài)博物馆”;处处和谐场景,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添(zēngtiān)生动注脚。
红顶(hóngdǐng)黄墙,青砖围腰,一座风格别致的二层小楼(xiǎolóu),静静矗立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392号。
这里(zhèlǐ)曾是抗战时期至关重要的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。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,以(yǐ)陈云、邓发、陈潭秋、毛泽民、林基路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来到乌鲁木齐,创办报刊(bàokān)、开展教育培训(péixùn)、组织文艺演出,带领新疆民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。如今,这座(zhèzuò)小楼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游客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驻地旧址参观(2025年(nián)4月15日摄)。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 王菲 摄
“麻雀、麻雀,叽叽叫(jiào)叫,飞来飞去,飞到我们监牢(jiānláo)……”这是当年共产党人在狱中广为传唱的童谣《麻雀》。站在泛黄的曲谱前,讲解员(jiǎngjiěyuán)卢臻为在场游客深情吟唱。
“我的(de)太爷爷也参加过抗日战争(kàngrìzhànzhēng),在一次战斗中右腿被弹片削伤。”卢臻说,受家庭(jiātíng)影响,她(tā)决心传承红色精神,选择做一名红色讲解员,“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,我希望让每位参观者从红色故事中享受精神之旅”。
红色文化跨越时空(shíkōng),焕发崭新活力。
进入新时代,乌鲁木齐加强红色资源和(hé)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完成八路军驻新疆(xīnjiāng)办事处、毛泽民故居红色基因库建设,挖掘(wājué)整理革命文物背后故事并制作《红色大管家——毛泽民》等系列微视频在线(zàixiàn)上(shàng)推广,推出一批红色主题旅游线路,吸引八方来客追寻红色足迹,感悟信仰力量。
在八路军驻(zhù)新疆办事处纪念馆,讲解(jiǎngjiě)员卢臻(左一)为参观者讲解(2025年4月1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
“红色文化(wénhuà)构成乌鲁木齐城市文化内核中最凝聚人心的部分,激励各族人民同心同德、团结奋进、共建美好家园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(zhòngyào)作用(zuòyòng)。”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(yuànzhǎng)、研究员买玉华说。
“红湖”“俞秀松路”“林基路大道(dàdào)”……走进有着“抗大第二”之称的新疆大学,校园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红色文化气息。百年来,新疆大学将自身发展与国家(guójiā)命运紧密相连,承担着为边疆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、服务(fúwù)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、维护国家统一(tǒngyī)和民族团结的重要(zhòngyào)使命。
报效祖国,建功西部。曾是山东聊城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、如今在新疆(xīnjiāng)大学工作的姚立宁立志扎根新疆:“新疆是拥有光荣传统的热土,我将以新疆的红色精神为滋养(zīyǎng),砥砺奋进、报效国家(guójiā)、建设边疆,在这片土地(tǔdì)继续发光发热。”
早在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,乌鲁木齐便以“咽喉之地”发挥连接天山南北(tiānshānnánběi)及东西方互动交流的纽带(niǔdài)作用。
公元前60年(nián),西域都护府设立,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,见证丝绸之路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(jiāoróng)、东西方(dōngxīfāng)贸易繁荣、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盛景。
如今,千年丝路,再续(zàixù)辉煌。
奔腾的(de)班列、飞驰的汽车与翱翔的飞机,共同奏响乌鲁木齐(wūlǔmùqí)“亚欧黄金通道交响曲”。
这是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区(běiqū)航站楼(2025年4月1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(wángfēi) 摄
晨光微露,启用不久的乌鲁木齐(wūlǔmùqí)天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张开怀抱,欢迎八方来客。其造型如“山”字,与远处天山轮廓遥相呼应,屋顶线条(xiàntiáo)灵动,让人(rén)联想到(dào)绵延起伏的丝绸之路。这座相当于25个足球场大小的建筑,每年可吞吐4800万人次旅客(lǚkè)与55万吨货邮,大幅拉近乌鲁木齐与世界的距离。
与此同时,在乌鲁木齐国际(guójì)陆港区,一列列中欧班列只争朝夕、满载(mǎnzài)“中国制造”从全国各地驶来。有的稍稍驻足,便径直向西出境(chūjìng)而去;有的稍作停留,满载的集装箱被卸下后,转运至乌鲁木齐国际机场,搭乘航班(hángbān)“飞”出国境。
“乌鲁木齐正快速融入全球物流网络洪流。”新疆天翼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时俊(shíjùn)深有感触,“这里已有31条通达(tōngdá)欧亚(ōuyà)的货运航线,正加快形成‘立足新疆、贯通全国、辐射欧亚’的物流体系。”
在(zài)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,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即将驶离(2024年5月27日摄(shè))。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
2022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(wūlǔmùqí)国际陆港区考察时指出(zhǐchū):“过去是内陆的一个省份(shěngfèn),现在有了‘一带一路’就不同了。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,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,成为一个枢纽地带。”
开放大门越开越大、国际“朋友圈”愈发活跃,乌鲁木齐,如今在(zài)“通道+枢纽(shūniǔ)+网络”现代物流体系加持下,不断将(jiāng)丝路精神发扬光大,人文交流焕发更大活力。
走在乌鲁木齐大街小巷,不止抓饭、烤肉、大盘鸡等新疆菜独领风骚,鲁、川、粤(yuè)、苏(sū)、闽、浙、湘(xiāng)、徽等全国各地美食处处飘香,更有哈萨克斯坦的面粉、俄罗斯的蜂蜜、格鲁吉亚的红酒等外国食物被(bèi)端上餐桌,尽显美食大都会的国际范儿。
作为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,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心城市,乌鲁木齐展现的高水平开放与包容性发展,持续吸引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人民到(dào)此研学(yánxué)、旅游,推动(tuīdòng)文明互学互鉴。
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欧斯曼扎诺娃·玛丽卡姆从小喜欢看中国电影,并喜爱上了中国文化。2017年,她来到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师范大学学习中文,从本科一直(yìzhí)读到硕士,“我希望成为一名优秀(yōuxiù)的汉语老师(lǎoshī),做(zuò)两国之间的文化使者”。
来自韩国的美发师(měifāshī)安钟旭在乌鲁木齐工作生活了20多年,不仅收获了稳定事业,还组建了跨国家庭。“这里(zhèlǐ)很包容,我虽不是新疆(xīnjiāng)人,但心属于新疆。”他说。
在中国式(zhōngguóshì)现代化进程(jìnchéng)中,乌鲁木齐立足亚欧大陆(yàōudàlù)枢纽节点,依托通达世界的国际物流大通道,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。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